近几年,建筑业、房地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缺乏更是困扰着施工企业。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我们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校企合作”无疑被推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几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对建设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情况开展了广泛调研,多次召开经验交流会。各地在实践中也有了一些独特的模式。为了让好的思路给大家以启迪,好的经验给大家以借鉴,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用人才,本报特开辟“校企合作大家谈”栏目,第一期记者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司长王宁。——编者
记者:我们了解到,这几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有关部门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把“校企合作”看作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宁:现在,无论你到我国城乡的哪个地方,评价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最直观的就是那里建筑、道路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现在,这些工程项目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技术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与其他工业行业相比,拥有一定等级的技术技能人员的数量是很低的。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要。面对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才能加快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才能提升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竞争力。
记者: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在浙江、山东等地都出现了“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职教发展战略联盟。全国还有哪些地方在尝试这种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王宁:现在,许多建设类高职院校,在省级建设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与建筑、房地产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联合,共同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比如由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分别组建了浙江、山东、湖南建设(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类似的模式还有一些。例如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联合34家企业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天津国土资源与房屋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行股份制改革,在不改变公办职业学校产权性质的前提下,由18家房地产行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出资,以股份制形式举办学院,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我认为,这种成立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董事会的模式,使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来,搭建起了人才信息汇集平台、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推广服务平台,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记者:现在很多院校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了订单培养、定向培养,量身定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模式会有什么效果?
王宁:开展订单培养,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很好的探索。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内容,企业派出专家承担专业课、实践课教学,用企业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就业能力,也实现了零距离就业或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我了解到,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州公交总公司从2005年开始合作开设“常州公交班”,企业老总亲自登台给学生授课,学生实习实训全部安排在企业,真实感受到职场氛围。山西建筑工程技术学校长期坚持开展订单培养,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海外部联合举办“海外工程项目管理班”,企业按照岗位要求提出培养目标、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派出工程师开设讲座,联合培养的学生现已活跃在海外工程现场。
记者: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安全风险大、隐蔽节点多,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尤为必要。在这一方面,哪些地方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效果怎样?
王宁:校内实训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为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打基础。近些年,各校普遍重视校内实训,特别是在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些学校争取企业投资或捐助设备,以企业名称命名实训教室。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隧道集团在校内开发了1:3比例的盾构机,承担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训和企业盾构机操作员的培训。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与自治区武警消防总队和大道消防工程技术公司三方联手,在校内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消防工程实训基地。有些学校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降低了实训成本。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黑龙江建设集团投资300万元,在校内建立钢结构设备生产线1条和外墙彩钢装饰砖生产线1条。有些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龙信集团合作建立“龙信建筑施工现场直播教室”,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龙信集团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施工现场监控视频引入学校,把施工过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教室。教师在校内就可以访问龙信集团的施工现场监控资源,供备课、上课使用;龙信集团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该视频教室在龙信施工现场对学生进行模拟现场教学。视频教室实现了建筑企业工程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的“零距离”对接,解决了教学周期与建筑工程施工周期在时间、空间上难以衔接、企业兼职教师难以离岗的难题。
记者: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许多职业院校多年来也是这么做的,现在,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更好的创新思路?
王宁:顶岗实习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少院校采用了一些新颖的做法,更好地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完善了“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紧密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建立起顶岗实习基地近700个,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学生4800余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126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辽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尽量把学生安排在建筑市场发达的地区、管理模式先进的大型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工程项目上进行顶岗实习。湖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与学院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联合制订《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将顶岗实习工作做实。这些都是好的思路和方法。
记者: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大批适用人才。那么,下一步我们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有哪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王宁:我们首先要把行业企业需求作为职业院校办学主导思想。虽然建设类职业院校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看,行业企业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还很不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还没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职业院校要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把行业企业需求作为办学出发点。职业院校要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办学,对市场和社会需求反应要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要及时跟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等都要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同时,校企要进一步联合开展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组织专家编制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两个专业的《校内实训及实训基地建设导则》,其他专业也要陆续编制,这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
我最后想强调一点,校企合作要想持久稳定地开展下去,必须使双方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学校要考虑如何做好为企业服务的问题,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优质服务赢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建设人才。